最近關注到了旅遊吸引物這個概念,發現對這個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找了一些參考資料,也順便梳理下認識。
旅遊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是旅遊產品的要素,它吸引遊客,決定遊客選擇旅遊的地點,一般分為地點吸引物(自然吸引物)和事件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前者如風景名勝、歷史文物、氣候等,後者如古鎮,濱海,活動,盛會等。來自《旅遊景區開發與管理》第四版
定義告訴我們,旅遊吸引物是吸引遊客去旅遊的地點,事物,活動等內容,是促使遊客做出旅遊決策的原因,所以,其實叫遊客吸引物可能更好理解。
網上找了一張圖,表達的還是蠻清楚的
那遊客吸引物的背後是什麼那?
我認為是脫離自己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去短暫體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願望。
也有專家稱之為非日常的生活體驗,這種體驗帶有區域性,個性化以及時代感。
區域性就是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比如對於住在杭州的人,西湖對她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因為去過太多次了,太熟悉了,沒有新的體驗,感覺了。所以,大家都要去沒去過的地方看風景,體驗風情。
個性化是不同人的非日常觀感是不一樣的,可能年輕的喜歡鼓浪嶼,大理,麗江;而中年人嚮往大漠,草原,海邊,到了老年客群,更習慣於在家附近的公園,歷史古迹尋訪過往的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說,遊客吸引物的打造要兼顧不同客群的偏好,有主次之分的。
而時代感則是旅遊吸引物是要持續更新的,如同當下大家都提及的旅遊從觀光到休閑、度假的轉變過程中,傳統的自然山嶽類吸引物的吸引力在下降,而各種網紅玻璃橋類的人造景觀增加,其實就是順應遊客新的需求變化而生,這樣才能持續去保持吸引。
摘自 旅遊吸引力分析及模型 論文從旅遊吸引物到發生真的旅遊決策、行為之間還有若干的過程及條件,因為只是感興趣,想體驗並不夠,還得有時間,有支付能力才行。
完整的旅遊流程一般都是如下這樣:
我先前看到或聽說了各種關於江南水鄉的故事,然後對江南水鄉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嚮往(興趣),想著找時間一定要一探究竟。終於在一個假期里安排了這個出遊計劃,在合適的時間到XXX水鄉體驗了一次,進而獲得美好的或者槽糕的印象,最後強化了對江南水鄉的感情:更加推崇或者嫌棄它。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個環節跟最後一個環節是緊密相關的,你要經由各種營銷手段達到出圈的效果,才會讓潛在消費者知道你,尤其是知道你的好才有接下來的一系列事情。
問題是怎麼出圈?
我想唯有打造超出遊客期望值的旅遊產品來這個途徑了。只有憑藉這種旅遊吸引物才能勾起遊客興趣,讓遊客看了有感覺,能產生有層次的情感張力,然後達到出圈的效果。
試著描述下這種情感的遞進過程:
一般我們去往一個地方旅遊,在進入景區的時候,首先會是一種新奇的感覺,畢竟沒來過,所以總能找到一些新奇感。
這種新奇會隨著遊覽的過程逐步弱化,這時就要喚醒另一種感覺---美感(通俗點說是顏值高),比如發現某個景點特別漂亮,有家店面的設計特別獨特,尤其是如果這家店的其背後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那就更好了,….
審美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極高的文化藝術修養,需要對景觀,建築,飾物,細部等都有全方位的把控,以及品質上的堅持才行。這種審美的結果就是遊客各種自發的拍照打卡。所以,其實可以通過逛完一個地方后你是否會情不自禁的發朋友圈來做為評價其旅遊吸引力水平的標準。
最後,還需要一點震撼感,這是對極致美的發自內心的認同、感慨,進而情不自禁的去膜拜,去安利。當然能做到這點的相當少,退而求其次,能留下記憶點都已經不錯了。
以上所有從整體上其實是強化了旅遊吸引物這個概念,讓她能更深入人心,廣為人知,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正向的循環。
反之就是負面的循環,結果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