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洪洞縣

地名由來:隋末楊縣改設洪洞縣,因縣北故洪洞鎮為名;另據《山西省通志》:縣北五里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又說因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濤澎湃得名,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又說因縣北之洪洞嶺得名。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第五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洪洞縣入選。

2023年12月,洪洞縣被命名為2023年度山西省省級平安縣(市、區)。

2023年12月,農業農村部認定洪洞縣為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23年11月,洪洞縣上榜2023中國縣域旅遊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

2023年7月,洪洞縣上榜2023中國縣域品牌形象百優縣市,位列第99。

2023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洪洞縣人口數量為63.78萬人,位列臨汾市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山西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0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732位。

2023年4月,洪洞縣入選2023第二屆中國文化百強縣。

+洪洞縣榮譽與相關排名>>

洪洞縣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市東北部,臨汾盆地北端,現洪洞縣是原洪洞和趙城兩縣於1954年合併而成,縣治在洪洞城。

洪洞縣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12.3度,年平均降水量493.3毫米。總面積1563平方公里,63909公頃耕地。有16個鄉(鎮),463行政村。

縣情概況

人口:73萬。

郵政編碼:041600。

縣人民政府駐地:大槐樹鎮。

讀音拼音:HongtongXian

經濟發展

洪洞縣經濟發展,社會和諧。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93億元,同比增長10%;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0.1億元,增長7.4%;財政收入達到16.47億元,增長2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76元,增長13.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5元,增長1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2億元,增長19.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4億元,增長5.7%。

歷史沿革

洪洞縣是原洪洞和趙城兩縣於1954年合併。洪洞縣名的來源根據傳統的說法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趙城為周繆王封造父之地,後為趙簡子食邑,故名趙城。

洪洞縣歷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時代,洪洞、趙城均為冀州之域。西周時洪洞為楊侯國,古城在今縣城東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

趙城當時為趙國,今趙城東北三里簡子城為故城。春秋時,洪洞為悼公之弟乾的食邑,號日楊干,後為羊舌胖食邑。到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始為楊縣。趙城為趙簡子食邑之地。洪、趙均屬晉國。秦統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洪洞為楊縣,治所在今范村。趙城屬彘縣,治所在今霍州,均屬河東郡,西漢因之。

東漢陽嘉三年(134年),彘縣改為永安,洪洞仍稱楊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洪、趙屬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陽郡,轄楊縣、永安。西晉因之。永安縣治所曾一度在今趙城東北十五里仇池。十六國時,兩縣均屬平陽郡。北朝均屬晉州總管府。北魏仍屬平陽郡,洪、趙屬禽昌縣。隋義寧元年(617)始置趙城縣。義寧二年改楊縣為洪洞縣。兩縣均屬臨汾郡。洪、趙二縣自隋置縣以來一直沿傳當代。唐時,洪、趙屬晉州,趙城縣治遷今趙城鎮。五代十國時,設建雄軍節度使,轄洪洞。趙城無考。

北宋洪、趙均屬平陽府。其間熙寧五年(1072年),趙城曾省人洪洞為鎮。元豐三年(1080年)又復縣。金代洪、趙均屬平陽府。元代洪洞屑晉寧路,趙城屬霍州。明清洪趙屬平陽府,府治在臨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霍州為直隸州,領靈石、趙城二縣,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屬平陽府。

民國初,洪、趙均屬河東道,道治在運城。抗戰爆發后,洪、趙屬第六專署。洪、趙淪陷后,洪洞縣政府駐河西韓家莊,趙城縣政府駐羅雲、雙昌。日偽時期,洪、趙歸冀寧道管轄。抗戰初期,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敵後,開闢革命根據地,建立抗日政權,1941年9月成立太岳行晉綏九分區管轄。

日本投降后,洪、趙兩縣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縣人民政府駐師村,趙城縣人民政府駐興旺峪。解放后兩縣政府各駐縣城,均屬臨汾專署管轄。1954年7月1日洪、趙兩縣合併為洪趙縣,縣治在洪洞,屬晉南專署。1958年10月。洪趙縣與霍汾縣合併,稱洪洞縣,縣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從洪洞分出,恢復原置。1971年臨汾與運城分署分置,洪洞歸臨汾行署管轄至今,縣人民政府駐洪洞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