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清風明月本是自然界中極為常見的事物,而在有心之人的眼裡,又常常是詩情畫意的代名詞。尤其是月亮,自古以來都是文人雅士寄託情思的對象。無論月虧還是月盈,月亮總能讓人靈感乍現,文思泉湧,而這裡面又大多離不開思念這個主題。
於是在我國眾多的詩詞精髓中,與月亮有關的相思作品便實在不算少數。從最早的詩歌典籍《詩經》中,描寫愛情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到李白寫給王昌齡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講述的是友情;而杜甫的一首「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則是思念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是親情。
今天我們要讀到的,是唐朝詩人張九齡的一首月亮詩。這首詩中的一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每逢中秋佳節,電視晚會上必定出現的經典詩句,而且還會伴著寬闊的海面,一輪圓月騰空而起這樣的畫面出現。可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句詩並非是寫的大海上的月亮,而是在湖北荊州看到的月亮。
讓我們來品一品:
《望月懷遠》唐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寫這首詩時,張九齡已經六十四歲高齡。半生朝廷為官,一生正直賢能。可誰想曾經官至宰相的張九齡,偏偏在應當安享晚年的年紀,遭奸臣李林甫誣陷,被貶至湖北荊州,做了一介地方小吏。也正是在那裡,張九齡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首聯通過寫景點明主題。月亮由蒼茫的大海上升起,就算是相隔天涯海角的距離,此刻見到的都是這一輪明月。此句中詩人沒有用華麗的詞語,寫法雖稍顯質樸,卻如將一幅形態逼真的美麗畫卷呈現在了讀者面前。有趣的是,詩人彼時身在湖北荊州,卻並非寫長江上的月亮,而是用到了大海這個意象,再與「天涯」相呼應,實為巧妙,也難怪後世之人會誤解。
餘下三聯在首聯基礎上抒情。長夜漫漫,讓多情的人竟生出了幽怨,思念之情害得人整夜不能入眠。熄了燈燭,披上薄衣,只有滿室如水的月光相伴。更深露重,更覺涼意初透。如此美好的月色,想采上一束送給思念的人,卻又如何能做得到?只得在夢裡罷。頷聯中的「情人」,並非是愛情中的意中人,而是指有情的人,詩人此處是說自己身在異鄉,極其思念家中的親人。
其實,根據張九齡當時被貶至湖北一隅的情況來看,這首詩不止是意欲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更是要寄託詩人對國家、對朝廷的一種渴望。普天之下,月只一輪,亘古不變地俯視著大地,而望月人的心緒賦予了月亮所要承載的意義。如此說來,喜樂悲歡的並非是月亮,是月亮之下形形色色的人罷。對此您怎麼看?歡迎關注,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