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首望去,跨過水麵的風雨橋氣勢磅礴,如屹立山巔的巨人;俯視下去,則波光粼粼,宛如一道柔軟的飛虹。那麼,恩施州內最大的風雨橋又是怎樣煉成的呢?
風雨橋,又稱龍水橋,橫跨宜都市興隆鎮九溪河上,全長83.3米,寬3.5米,跨度共有14個,被譽為恩施州內最大的風雨橋。風雨橋建築的下部為200根混凝土鋼管樁,上部由水泥混凝土、鋼筋縱橫交錯的拱形結構橋拱及支撐引力鋼繩組成,橋面石材鋪裝,橋下懸挂燈籠,夜晚燈光點亮,宛如銀河流轉。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揭秘風雨橋的構造方式和煉成歷程,為這座恩施州內最大的風雨橋點贊。
構造方式:樁基開始
第一階段,深度挖掘,調整地基承載力。
橋樑的穩定是以牢固的地基為前提。在實際施工中,深度挖掘至地下8米附近,在地基承載能力較弱的位置處,採用宏觀調整方式,增強地基的承載力,以提高橋樑的整體穩定性。
構造方式:上部結構成型
第二階段,彎板製作,結構澆築。
在地基深度挖掘完成後,開始進行上部結構的建造。採用鋼筋縱橫交錯的拱形結構、橋拱及支撐引力鋼繩組成,其他結構採用混凝土加固。其中,彎板是決定整座橋牢固程度的關鍵點。因此,施工人員在製作彎板時十分謹慎,採用了中國古代工藝「燒火曲木」的方法,牢牢綁緊縱橫交錯鋼筋,確保彎板牢固耐用。
構造方式:橋樑鋪裝
第三階段,鋪裝石材,安裝燈籠。
在橋樑的結構全部建立完成後,需要對橋面進行石材鋪裝以增加通行的舒適度和美觀度。在鋪裝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按照設計師的要求精心製作,確保每一塊石材的大小、形狀和顏色都相同。而橋下懸挂的燈籠也是風雨橋的點睛之筆,為整座橋增添了份柔美與浪漫。
煉成歷程:勇攀疫情難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恩施州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重災區之一,臨床醫療物資、防疫物資應急難度大,物資供應也面臨著嚴峻情況。恰在此時,興隆鎮人民志願者自發組織,開始自製防護物資,緊急為前線醫護人員製作口罩、護目鏡等一批急需防護用品,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前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貢獻。
而風雨橋作為當地著名的旅遊地點,承載著大量遊客的夢想與期盼。在疫情期間,風雨橋嚴格按照國家要求進行閉園,確保疫情無縫同步。同時,對於近期的涉疫重點來往人員,風雨橋也將實行一票制控制,保障全民健康、徹底打贏疫情防控戰鬥。
看到恩施州內最大的風雨橋經歷了怎樣的構造方式和煉成歷程,大家都對這座橋樑充滿敬意和感慨,它不僅是設計的完美體現,更是時代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