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山名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中,即公元前3世紀就有「華山」之名。
《水經·渭水注》
「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花」、「華」通用,故「華山」即「花山」。
《白虎通義》
「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平王東遷,華山在東周王國之西,故稱「西嶽」。秦帝國建都咸陽,西漢帝國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東漢建立,華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沿用至今。
華山地處黃河中游流域,與黃河一起孕育了中華民族。據歷代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古代華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華山為中心的方圓500千米範圍內。
《書經·禹貢篇》載華山為「軒轅黃帝會群仙之所」,後人推測應該是黃帝在此與各部落酋長會盟。此後,華山聲名日隆。《書經》、《資治通鑒》等書均記有「唐堯四巡西嶽」、「舜三巡西嶽」。《舜典》載:(舜帝)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
秦始皇首祭華山,漢唐以來,封號遞增,愈演愈烈,漢武帝敕修西嶽廟前身集靈宮;漢元延二年(前11年),漢成帝巡幸河東,涉西嶽而歸。
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獵於華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東征祭山;唐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較獵於華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與華山為本命,封華山神少昊為金天王為最。唐天寶九年(750年),群臣請奏封禪西嶽,唐玄宗命人開鑿華山路,設立壇場。
由於華山位於中國版圖的最中央,又稱「中華山」。中華山周邊聚居的民族又稱「中華山民族」。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