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设计师,或者民宿主,对民宿的定义都有不同。百科讲民宿是“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它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
家庭招待式的民宿,在国内很难见到。我们能看到的民宿似乎都围绕在景区周围,利用周边景观以及田园风光来招揽顾客,同时兼顾咖啡、酒吧、餐饮等服务,这更像是一个依附于景区客源下,一个小型的度假酒店。
民宿是酒店行业繁衍出来的一个新产业,这么做并没有错,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网上流传过这么一段话,姑且称之为笑话:“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街,人山人海,全是游客,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千篇一律的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烤鱿鱼和奶茶,这条街在北京叫作南锣鼓巷,在上海叫田子坊,在杭州叫河坊街,在黄山叫屯溪老街,在南京叫夫子庙,在扬州叫东关街,在成都叫宽窄巷子,在厦门叫鼓浪屿,在武汉叫户部巷,在西安叫回民街,在重庆叫磁器口,在桂林那条街叫西街,在青岛叫劈柴院,在天津叫古文化街,在长沙叫火宫殿,在拉萨叫八角街,在丽江叫做丽江古城”。
这是来自于游客的直接嘲讽。我看到的更多的则是卫生条件不达标,新入住的顾客会见到上一个顾客扔的烟头、床单泛黄无人更换,卫生间上下水容易堵塞等等。这就很难叫做民宿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招待所也不过如此。
当然,民宿不是野奢酒店,西式豪宅的建筑造型,一流的服务设施,这显然并不是做民宿的初衷。
那么民宿到底应该怎么做?我理解的民宿更多应该放在民俗上。城市精品酒店是住宿文化的代表,野奢酒店作为度假休闲的代表,那么民宿就应该作为民俗的代表。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三千多年文化传承的国度里,每一个地区都有专属于她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代表,将展现民俗的比例放大,更多应用本地风格元素,这便有了一个好的民宿的前提条件。
这看得着摸得到的元素,为我们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方向以及素材,当然,这些元素所应用的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室内的设计中,这些元素经过简单的二次创造之后,依旧可以保留原有的功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那么另一些元素则可以作为装饰应用,比如距离我们更久远,先哲匠人们创造的纹案,比如那些磨损了的陶器,那些保留着先民质朴的、粗狂的、原始的美感的物件,依旧可以用在今天的民宿设计里。
还有一些看得见但摸不着的元素,也需要设计师在工作之前,去仔细发现。以北京为例,老舍先生笔下的大杂院生活是这样:
“在这个大杂院里,春并不先到枝头上,这里没有一颗花木。在这里,春风先把院中那块冰吹得起了些小麻子坑儿,从秽土中吹出一些腥躁的气味,把鸡毛蒜皮与碎纸吹到墙角 ,打着小小的旋风。杂院里的人们,四时都有苦恼,那些老人们现在才敢出来晒晒暖;年轻的姑娘甚惭愧的把孩子们赶到院中去玩玩;那些小孩子们才敢扯着张破纸当风筝,随意在院中跑,而不至于把小黑手儿冻得裂开几道口子”。
另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民间小故事,展现一个城市的市井文化,老百姓质朴的是非观,以及为何会有如此观念,设计师在工作时都应该考虑到。
我们从城市里来,旅游也好,体验生活也罢、抑或文艺青年们所讲的“那时候时间很慢”。但不论如何,我们总是带着城市的生活习惯,接受不了老城的旱厕,也很难想象在忙碌一天之后洗不上热水澡,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舒适的住宿保障。
保证最起码的整洁干净,有相对隐秘的卫浴空间。在此基础上要给一个公共活动的区域,供顾客交流,再有一个可以独处的区域,这是最起码的功能设置。
民俗元素可以直接拿来用吗?也能也不能!很多东西用不上。除了作为装饰以外,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开民宿的民宿主也不知道在当下时代环境下,老的物件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所以很多元素需要经过二次提炼,至于提炼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根据民宿的地理位置、改造成本、文化背景等等出发点来考虑了,比如我的店开在一个老城区里,这个城区里民宿、客栈占比很大,我需要与其他客栈区别开来,那么提炼的程度就要高一些。假如我的店在一片田园风光里,那么程度则低一些,具体到什么程度,要综合考虑。
相对舒适的住宿保障加民俗文化展示如果再借鉴一些野奢酒店的休闲项目,那便很完美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点短浅的想法,目前为止,它并不完善,漏洞百出,而且可行性很差。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要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比如工程造价、理念的沟通、紧凑的工期以及设计师的状态等等。作为设计师,我非常清楚,达不到这一步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的专业水准还需磨炼,我的底蕴浅薄,要不断丰富。但我想,我的方向没有错,在以后的民宿设计中,这一点我会不断提及,也会在不同的案例中不断的渗透我的理念,之后不断的去改进补充这个想法。